臧克家是农民诗人。臧克家早年参加北伐当过兵,后来放下枪杆子,拿起笔杆子,但是数学全部忘了。最后,他凭借“三句诗”征服了监考官闻一多,成功上大学了。当时学校的语文试卷上有两道题:一道题是让他谈一谈,为什么要考国立青岛大学;而另一道题则是用“杂感”写一篇作文。本来是要求学生写散文,不过臧克家最后却写了三句诗: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,谁便沉入了无尽的苦海。
主考官闻一多先生看到以后,顿时惊为天人,他给臧克家的这首小诗打了98分。闻一多从这一首诗里边,看到臧克家在现代诗歌创作层面的潜力。臧克家在诗句中,把人生比喻成了一场对“幻光”的追逐,这本来已经很新奇了。而且明知道人生好比幻光,却依旧坚持做“追光”的人,这种精神更为可贵难能。臧克家从抗日战争写到解放战争,再写到新中国建立,一直坚持写诗,替农民发声。这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诗文深刻体现了那时的黑暗社会现实,他也因此成了国内现代主义诗词的鼻祖。